最殘忍癌症「從頭部開始確診」!僅2個月「眼睜睜看人沒了」醫師嘆:前兆被當成感冒
有一種癌,來得特別快,從發現到去世不到兩個月。剛開始症狀看起來像普通感冒、偏頭痛或者耳朵不舒服,很多人都沒當回事。
頭暈、走路不穩、說話反應慢、眼神怪怪的,以為是累了,結果去醫院一查,大腦已經布滿病灶,影像學上直接寫「高級別膠質瘤,考慮多灶性腦瘤」。
確診不到兩周,意識模糊,再過幾周,呼吸不規則,意識消失,心跳停了。這個過程沒有緩衝,連抗爭的機會都不給,家屬只能眼睜睜看著人一點點「走遠」。
膠質母細胞瘤,是醫學上公認最難搞、最不講情面的腦腫瘤類型。
大多數人在確診時已經到了四期,手術幾乎切不幹凈,放療效果有限,化療又難以穿過血腦屏障,最後只能靠支持治療維持。
平均生存期15個月,有人甚至連半年都撐不住。那種「從發現到離世」的速度,比很多人想象中快得多。
問題是,這類病在早期不是沒有信號,只是這些信號太「不典型」。比如頭痛,是最常見的表現之一,佔到了初診病例的48%。
但這種頭痛跟普通偏頭痛、頸椎病引起的頭痛沒太大區別,大多數人就是吃止痛藥、睡一覺,過幾天也就忘了。
還有一些人表現為情緒異常、記憶力下降、反應變慢,自己覺得最近腦子不好使,別人還以為是壓力太大。
更隱蔽的,是從聽力、視力開始出問題,或者出現短暫性語言障礙,持續時間短,很快恢復,又不像真正的病。
醫生能做的,只是通過不斷積累病例,把這些早期症狀分類整理。但就算做出標準,也很難靠症狀早期發現。
因為這類腫瘤發展太快,轉移能力強,生長方式是「浸潤性」的,根本不是單一塊腫瘤,而是像蛛網一樣在腦組織裡擴散。等CT或MRI查出問題,往往說明病灶已經遍布多個區域。
從數據來看,這種瘤並不算高發病種,但一旦得上就是極限挑戰。據2022年《腫瘤進展雜誌》發文統計,全球膠質母細胞瘤年發病率約為每10萬人1.2例。
然而其在腦瘤死亡病例中的佔比超52%。它是腦膠質瘤中惡性程度最高的類型,被世界衛生組織(WHO)定級為4級,此為終末級別。
並不是說沒有任何治療手段,而是治療空間非常有限。手術、放療、化療三聯方案能把部分病灶控制住,但大多數在一年內複發。
那些熬過三年的,是極少數中的少數,被稱為「超長期生存者」,往往伴隨某些特殊的基因突變,比如MGMT甲基化、IDH1陽性,這類人群對化療更敏感,預後稍好。
但問題是,普通人壓根不知道這些分子標記是什麼,甚至連腦瘤分幾級都沒聽過。
等出現症狀去醫院拍個片子,醫生說「考慮高級別膠質瘤」,基本就是直接推進臨終關懷通道。那些被反覆誤診為神經衰弱、抑鬱症、中耳炎、偏頭痛的病例,不是個例。是多數。
也有人問,這病是不是和熬夜、用腦過度有關。研究沒明確結論,但有幾個被公認的危險因素確實存在。
比如長期暴露於有機溶劑、離子輻射環境、頻繁接觸含重金屬物質,以及免疫系統長期抑制狀態。
還有一類高風險人群為攜帶特定基因突變者,如TP53、EGFR、PTEN等。這些突變會影響細胞周期控制與DNA修復功能,即便這類人群生活習慣良好,也可能無端發病。
更隱蔽的一個風險,是「亞慢性炎症狀態」,這種炎症並非發燒,亦非咽喉痛,而是長期存續的低水平神經炎症反應。
其誘因或許源於高糖飲食、腸道菌群失調、睡眠質量欠佳、慢性應激反應等。
這類狀態會導致血腦屏障通透性升高,讓某些本不該進腦子的物質通過屏障刺激神經膠質細胞,造成免疫錯誤識別,啟動局部炎症環路。
有研究者推測,這可能是膠質細胞突變的一個起點,但目前還在驗證階段。
很多人把癌症和「長期不良生活習慣」掛鉤,認為年輕人不會得,體檢沒事就安全了。但這類腦瘤沒那麼講邏輯。
有27歲的大學講師確診,有34歲的健身教練確診,還有42歲的普通職員發病一個月後去世。
他們的共通點不是身體不好,而是大腦早就被「提醒」過,只是那些信號太模糊、太碎片,沒人當回事。
舉個典型的漏診例子。有個35歲的女性,最近兩個月開始覺得情緒起伏大,容易煩躁,晚上睡不好,白天工作時注意力難集中,偶爾出現聽不清別人說話的感覺,伴有輕微頭痛。
她以為是焦慮或者壓力太大,沒去查腦部。一個月後突然在公司暈倒,被送醫急診CT顯示左側顳葉異常信號,進一步MRI提示多灶性病灶。
穿刺活檢確認是膠質母細胞瘤,已經是高度浸潤狀態。住院不到兩周人已半昏迷,家屬只得簽字停止搶救。這個過程並不特殊,而是很多人共通的路徑。
問題其實不在晚發現,而在於沒有機制能早發現。目前醫學對這類病的篩查還處於原始階段,常規體檢根本不會涉及腦部影像,除非主動提出來做頭顱MRI。
但在沒有明確症狀的情況下,沒人會花上萬塊去做這種檢查,哪怕做了,也不一定能抓住最早期的蛛絲馬跡。
更別提在小城市、基層醫院裡,膠質母細胞瘤這種罕見病的識別率原本就低,能第一時間確診的並不多。
到這,其實問題不該是「怎麼治」,而是「能不能防」。但要說防這病,目前根本沒有明確路徑。
唯一可能起點,是識別出「神經異常信號」和「慢性腦部炎症」這兩個維度。
人的身體很多時候比大腦先知道自己出問題,比如突然的視覺模糊、視野變形、語言組織能力下降、走路不穩、半側肢體感覺異常,這些哪怕只有幾分鐘,也值得去做個腦部成像。
還有長期頭痛,總在同一個部位,時間越來越長、藥物控制不住,也不是普通偏頭痛該有的模式。
文章來源:今日頭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