醫生痛斥:老人癡呆最早信號「才不是忘東忘西」! 而是頻繁「出現5異常」:早發現就能早踩剎車

  • 2025-05-05 16:14

你能想象嗎?一向精神抖擻、活力滿滿的張大爺,每天雷打不動地在小區樓下跟著歡快的音樂跳廣場舞,那節奏感,絲毫不輸年輕人。可就在某一天,他卻像迷失方向的小鳥,呆呆地站在十字路口,眼神中滿是迷茫與無助,怎麼也找不到回家的路。路過的鄰居們,一開始還以為張大爺是喝多了酒,走路都不穩當,可誰能想到,後續的檢查報告猶如一記重鎚,狠狠砸下 —— 輕度認知功能障礙,這可是俗稱老年癡呆的 「預備役」 階段啊。

示意圖來源:《我親愛的父親》劇照

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,醫生皺著眉頭,嚴肅地說道:「記不住是、忘東忘西根本不是老年癡呆的第一信號,你們都被電視劇誤導了!」 這話,猶如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石子,激起千層浪。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,誰家還沒個偶爾忘帶鑰匙、丟三落四的長輩呢?可大家都不知道,真正的老年癡呆,早就如同狡猾的 「潛伏者」,在我們眼皮子底下悄悄埋下了 「地雷」。

最新的研究成果令人震驚不已:超過 60% 的早期老年癡呆患者,最初的表現根本不是記憶力下降,而是被以下 5 種 「隱形刺客」 悄然盯上。

異常1:空間感崩盤,彷彿 「人形 GPS 失靈」

李阿姨最近可真是滿心疑惑,常常對著女兒抱怨菜市場的布局變來變去。她滿臉困惑地說:「昨天賣魚的攤子明明還在右邊呢,今天怎麼就跑到左邊去了?」 女兒聽了,心裡犯起了嘀咕,趕忙調出菜市場的監控查看。這不看不知道,一看才發現,賣魚的攤主壓根兒就沒挪動過地方。原來,李阿姨出現的這種 「空間感知紊亂」 情況,是大腦頂葉受損的典型標誌。大腦頂葉就好比人體自帶的 「導航晶元」,可一旦被那些異常蛋白悄悄侵蝕,就如同晶元出現故障,連自家卧室門朝哪個方向開都會搞錯。

科學家曾打過一個形象又犀利的比方:健康大腦裡的神經元,就像認真負責的快遞員,能夠精準無誤地將包裹送到目的地;而處於癡呆早期的大腦,這些 「快遞員」 彷彿集體迷失了方向,包裹被隨意亂丟。北京協和醫院在 2022 年開展了一項研究,對 300 名患者進行了長時間的追蹤。結果顯示,87% 的患者在確診老年癡呆前 1 - 3 年,都頻繁出現過 「找不著北」 的現象。他們有的開車在停車場裡繞來繞去,怎麼也找不到出口;有的對著地圖上的箭頭,看了半天也搞不清東南西北。

對策:要是家裡長輩突然分不清左右方向,還經常嘟囔著周圍 「地方變了」,可千萬別笑話他們老糊塗,而是要立刻行動起來,帶著他們玩三維拼圖或者樂高積木。這就好比給大腦安裝了一款強大的 「殺毒軟體」,能夠迫使大腦內的 「導航系統」 重新校準路線,恢復正常的空間感知能力。

異常2:情緒像雲霄飛車,瞬間化身 「不定時情緒化炸彈」

王大爺在小區裡,那可是出了名的 「樂天派」,整天樂呵呵的,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。可最近,他的表現卻讓家人們摸不著頭腦。就因為孫子沒接他的電話,他竟然一個人蹲在陽台,哭了整整一下午。家人們一開始還以為他在無理取鬧,可神經科醫生卻一語道破天機:王大爺出現的情感失控現象,其實是前額葉皮層萎縮發出的警報。前額葉皮層這個區域,就如同大腦裡的 「情緒剎車片」,一旦它出現問題,就像剎車片生鏽失靈,人就會瞬間從平和的佛系狀態,切換到情緒暴走模式。

權威數據給出了有力的證明:上海精神衛生中心的統計表明,在早期癡呆患者當中,有 51% 的人會無緣無故地陷入焦慮或者抑鬱情緒,37% 的人對生活中的小事變得過度敏感。比如說,有的老人看見老伴和鄰居多聊了幾句天,就無端地懷疑自己被背叛了。用一種生活化的方式來解釋就是:想象大腦裡有一群負責維持情緒穩定的 「保安」,而老年癡呆就像是突然給這些 「保安」 放了長假,沒人管束的 「情緒小混混們」 便開始肆意妄為,徹底放飛自我。

救命錦囊:不妨給長輩安排定期和寵物互動或者養植物的活動。當長輩撫摸著毛茸茸的小動物時,身體會刺激分泌催產素,這就相當於給大腦裡的 「情緒保全」 發了加班費,能夠有效地穩住情緒防線,讓情緒回歸平穩。

異常3:語言系統出故障,好似 「人間電報機」

劉奶奶最近說話總是狀況百出,常常卡殼。有一次,她想誇孫女的裙子漂亮,可憋了半天,才斷斷續續地冒出一句:「那個… 圓的… 帶花的… 套身上的」。子女們覺得這件事挺搞笑,還當成笑話發在了朋友圈。可沒想到,一位醫生朋友看到後,立刻留言發出警告:劉奶奶這種情況,是顳葉語言中樞被澱粉樣蛋白 「糊牆」 了。

殘酷的真相是:《中國阿爾茨海默病報告 2023》指出,65 歲以上的人群,如果出現持續 3 個月以上的 「詞窮」 現象,那麼發展成癡呆的風險將是普通人的 4.6 倍。這類患者的典型表現包括:總是用 「那個東西」 來代替具體的名詞,說話時邏輯混亂,就像一團纏在一起的毛線,讓人摸不著頭腦。有一個很形象的比喻:健康的大腦如同一個裝滿了標籤的檔案櫃,查找資料輕鬆又便捷;而處於癡呆早期的大腦,就像是被調皮的熊孩子把所有標籤都撕光了,想要找 「遙控器」,卻只能抓出一把 「充電線」,怎麼也找不到正確的東西。

實戰技巧:不妨 「逼迫」 長輩玩成語接龍的遊戲,或者讓他們大聲朗讀報紙。這就如同給大腦這個 「檔案櫃」 重新貼上防撕標籤,還能夠及時揪出潛伏在語言系統裡的 「病毒」,幫助恢復語言功能。

異常4:判斷力掉線,秒變 「反向理財大師」

趙叔叔最近的行為,可讓兒女們操碎了心。他突然像著了魔一樣,把自己辛辛苦苦攢下的養老錢,一股腦兒全砸進了所謂的 「區塊鏈養生床墊」。兒女們得知後,趕忙上前阻攔,可趙叔叔卻像被洗腦了一般,根本不聽勸。先別急著指責趙叔叔人傻錢多,這很可能是他大腦裡的眶額皮質受損發出的危險信號。眶額皮質這個區域,專門負責風險評估,就好比大腦裡安裝的一款 「防詐 APP」。

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的研究發現,在早期癡呆患者中,有 23% 的人會突然對高風險投資產生濃厚興趣,沉迷其中;17% 的人則失去了基本的金錢管理能力,比如會重複繳納水電費,甚至輕易給陌生人轉賬。

人間清醒指南:要是長輩開始迷信 「養生神藥」,或者出現瘋狂購物的行為,千萬別和他們硬來。可以帶著他們玩大富翁遊戲,通過在虛擬世界裡體驗破產的經歷,重新啟動大腦的風險預警程序,幫助他們恢復判斷力。

異常5:生理時鐘 「叛亂」,覺醒 「夜貓子之魂」

吳婆婆最近的作息,可把兒女們折騰壞了。她常常在凌晨三點的時候,精神抖擻地折騰著要 「去早市買菜」。大半夜的,兒女們被吵得困意全無,疲憊不堪。這可不是什麼更年期的 「升級版」 表現,而是下丘腦視交叉上核(也就是人體生理時鐘的總部)被 tau 蛋白攻陷了。

《中華老年醫學雜誌》在 2024 年發表的研究證實,晝夜節律紊亂的人,患癡呆的風險會提升 2.3 倍。更可怕的是,這種生理時鐘異常的情況,比記憶衰退平均要早出現 2.8 年。

硬核應對:不妨給長輩的卧室安裝一盞日出模擬燈,設定在早上 6 點的時候自動漸變亮光。這就如同給生理時鐘總部空投了增援部隊,能夠有力地將 tau 蛋白 「游擊隊」 按在地上,讓生理時鐘恢復正常運轉。

防癡呆狠招:讓大腦天天 「活力四射」

別再幻想著有什麼神奇的 「補腦神藥」 能預防老年癡呆了,醫生們早就深知其中的關鍵:預防癡呆的核心就在於三招 —— 社交、運動、新鮮感

每周組局打麻將:武漢同濟醫院的實驗表明,打麻將的時候,大腦的血流速度會提升 40%,這就如同給大腦裡的神經元做了一場舒適的 SPA,讓它們活力滿滿。

每天倒著走 200 步:打破日常運動的慣性,這樣能夠迫使海馬體長出新細胞,效果就好比給大腦的 「硬碟」 進行了擴容,提升大腦的存儲和運轉能力。

每月學個新技能:60 歲的大爺去學街舞,70 歲的奶奶嘗試玩說唱,這種 「跨界挑戰」 能夠讓人腦溝回多長幾道褶子,增加大腦的複雜性和靈活性。

下次當你看到長輩炒菜忘放鹽時,先別著急調侃。趕緊掏出手機,悄悄錄下一段影片。要是發現他們對著遙控器喊 「筷子」,盯著電梯按鈕發呆,或者突然對著空氣傻笑 —— 這些,才是真正需要警惕的紅色警報。老年癡呆可不是突然降臨的一道閃電,而是像悄悄滲透的酸雨,一點點侵蝕著大腦的健康。抓住這 5 個異常信號,就相當於在腦細胞大規模 「陣亡」 之前,搶修最後的防禦工事。我們可以平靜地接受長輩慢慢變老,但絕不能容忍他們的 「靈魂被偷走」。

來源:toutiao

Click to show more